酒中之道,道法自然。
在酱酒的酿造过程中,须要循天时、承工艺、遵人和;而端午制曲,就是一瓶好酱酒生命的开端。端午制曲,是优质酱香酒季节性生产方式的代表,是酿酒人对时间、对自然的尊重,更体现了道法自然的酿造理念。
时值端午,贵州迎宾酒迎来了制曲的黄金时间。
端午时节,小麦争相成熟,一粒粒饱满的麦子成为了酱酒制曲最好的原料。与此同时,气温升高,恰逢雨季,空气中的湿度变大,微生物变得异常活跃,种类和数量增多,为曲坯的发酵创造了最有利的自然条件。
方正的曲块,需要由繁琐的8道工序、36个工艺环节制成,每一环节都经历了严格的把控。
顺应时令
端午制曲 重阳下沙
优质大曲酱香酒从端午节开始新一轮的酒曲生产,这是贵州迎宾酒酿酒工匠们的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,更源于制造好曲的工艺需要。独特的制曲工艺,与酿制酱酒风味质量有密切关系,对酒的浓度和醇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,也关系到一年的生产大计。
贵州迎宾酒使用的高温曲能够使酿出的酒香浓馥郁,口感绵密繁复。
这种曲里的微生物需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繁衍生息,只有在高达63摄氏度左右的发酵温度下,才能形成耐高温的产香微生物种群体系。
一块合格的曲块要符合“中间松,四边紧,表面光滑,四角完整,形状似龟背,无裂纹”的要求。
只有这样的曲块,在堆进曲房进行40多天高温发酵时,才能充分与空气接触,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后期发酵,也只有这样的酒曲,才能将酿酒原料以及微生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。
在经过发酵期之后,新制成的曲还要转入干曲仓堆放贮存半年,挥发掉多余水分并进一步优化微生物菌群后才能酿造出“酱香突出、幽雅细腻、入口醇厚、回味悠长、空杯留香”的大曲酱香酒。
曲为酒之骨,
酒曲主导着白酒的质量、产量、风格
制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酒的风味和风格,决定酒的最终品质。
贵州迎宾酒坚定不移地用人工踩曲,在制造业高度工业化的今天,贵州迎宾酒制曲没有采取机械化方式,反而坚持传统的人工踩曲。
贵州迎宾酒认为,人工踩曲更容易掌握一种玄妙的“分寸感”。
重阳前后,赤水河转清,“下沙”的时间到了。产于赤水河谷的酱香型白酒,基本以本地产的一种糯高粱作为原料,因其颗粒小而饱满,粒粒赤红分明,故而被形象地称为“沙”。
“重阳下沙”即指在重阳前后投料,开启一轮酿造周期。
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,酿酒人严格按照季节与物候的变化,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,循序渐进,在不疾不徐之间,臻至天人合一之境。
正如王阳明《传习录》所言:“天地气机,元无一息之停,然有个主宰,故不先不后,不急不缓。
若主宰定时,与天运一般不息。”贵州迎宾酒的酿造,便是以“12987”为“主宰”,法地、法天、法自然,将万物运行的规律,与时间一并投射入一瓶酒之中。
一年期满,新酒初成。
刚摘的白酒不宜直接饮用,须经过至少三年的贮存才能进行勾调。老话说:“酒需三分酿,七分藏”,道出了贮存对白酒品格形成的重要性。
从本质讲,贮存就是一个去杂增香的过程,在漫长的时间里,酒中有害的杂质、游离酒精分子和各类风味物质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,或被分解,或被挥发,或持续进行化合反应,使酒中的刺激感和辛辣感逐渐消失,而各类香味物质则进一步生成与融合,达到“老熟”状态。
贵州迎宾酒不计成本地采用传统的陶坛储存方式,营造干燥、通风、遮阴的环境,让白酒得以透过陶坛壁的细小孔隙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,实现自由“呼吸”。
白酒在陶坛中经过岁月的历练和沉淀之后,酒体愈加醇和丰富,成长为合格的基酒,再依照“以酒调酒”的原则,经过勾调师的精巧设计,将不同车间、不同窖池、不同窖龄、不同酒龄、不同级别、不同酒度、不同个性特征的基酒进行组合调味,形成了贵州迎宾酒“酱香典型、酒质醇厚、幽雅细腻、空杯留香”的独特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