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耕时代,“龙抬头”寓意阳气蒸腾,雨水增多,要好好准备春耕了。如今人们扎根各行各业,亦要深耕。二月二,是所有需要耕耘的人给自己的节日,在融融春光之中,与万物一起生长。
龙已抬头,和风化雨,春已生发,蓬蓬勃勃。微风会吹散忧郁,细雨将油润心田,挫败犹疑皆为过往,今日起,纳祥转运,万事吉祥。
古人将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,东边的七个星宿即为“苍龙”,因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,七个星宿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,宛如巨龙活动。冬天的时候,“苍龙”蛰伏于地平线下,无法观测,待到农历二月初二这天,“苍龙”之“龙角”——角宿之星会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冒出头来,也就是“龙抬头”了。
这条天上的“苍龙”,就是上古时代原始信仰之图腾的来源之一。从此,龙是吉祥之物,是和风化雨的主宰。
古人用星象标示四季,神龙抬头亦是雨季开始,预备春耕。《礼记》有言:“蛰虫咸动, 启户始出”,人们希望能获祥龙助佑,百虫尽灭,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二月二作为节日,在唐宋时萌芽。据说唐德宗认为二月是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,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过去,于是宰相李泌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最后一日为节的旧历,把庆贺的日子放在春暖花开的二月初二,既有龙抬头的好预兆,也有一年初始的仪式感。
待到元代,二月二作为节日正式定型,此日,人们要敲龙头、吃龙食、剃龙头、起龙船,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。古代重视农耕,此日极为重要,于是发散出许多习俗,流传至今。
龙抬头,赶春牛,
风雨顺,又丰收。
大仓满,小囤流,
好年景,春开头。
二月二,是为仲春,当其时也,万物出达,生机肆意。人们会在这一天清早,擎长竿击打房梁,谓之“敲龙头”,把睡龙唤醒,惊走蛇蝎毒虫,佑家宅平安。
北方有些地区会用灶烟在院子里洒出一个圈,中间画个十字,将五谷放于其中,求得龙神行云布雨,此年春耕万事顺遂,秋收仓屯盈满,终年不饥。
这些习俗迄今仍在,虽不是人人有农田,但人人有心田,心田之耕耘更需勤劳妥帖,细心呵护。这一天,最宜抖落掉旧日思绪的尘埃,在未来的日子里,汲取营养,充实自我,收获更丰沛的人生。
好年景,春开头,祝你心田长久被滋养,永远不干涸。
二月二,龙抬头,龙不抬头我抬头。
二月二,龙抬头,孩子大人要剃头。
仲春苍龙露头,谓之生发,民间认为二月二剃头,亦是独占鳌头,有好意头。小孩理发,叫“剃喜头”,借龙抬头之吉时,保佑孩童健康长大。大人也要剃头,修剪发型,为辞旧迎新,“从头开始”。小孩子总是不愿剪头发,需被家里大人哄着坐住,剪完之后,又是可可爱爱的新面貌。
食物总是寄托着最朴素最真挚的愿望,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不管俗常的抑或新鲜的,都得与“龙”有关。
清早,要起锅沸水,煮一碗热腾腾的龙须面,再卧一个鸡蛋,点缀些葱花,龙须面细长如丝,入口爽滑,有质朴的面香,简单,又落胃。
这天包的饺子,也要讲究地包成柳叶的形状,一颗颗摆起来,仿佛“龙牙”。如果吃饼,要记得多垫几层油,烙熟后的饼皮有一圈圈金黄色的起酥,称为“龙鳞”。有些地方还有“龙眼”“龙舌”“龙耳”“龙蛋”,这是二月二这天,人们质朴的仪式感。
吃过龙须面,顺顺溜溜一整年;吃颗龙牙饺,财源滚滚福来到;咬过龙鳞饼,万事如意好心情。
二月二,吃下去的是可口的美味,心里念的是对这一年无限的期待与祝福。胃妥帖了,心充盈了,人有了干劲,未来无限可盼。
二月二,龙抬头,要意气风发,要精神抖擞。过往的艰难会成为未来坚定的注脚,所有的犹豫会被崭新的春风吹散。
相信你早就做好了耕耘的准备,也相信你必将收获一个盛秋。